我组提出电催化一氧化氮还原合成氨新策略

近日,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理论催化创新特区研究组(05T8组)肖建平研究员团队和二维材料与能源小分子转化创新特区研究组(05T6组)邓德会研究员团队合作,提出将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中排放的一氧化氮(NO)电催化还原合成氨气(NH3),为脱硝和电催化合成氨提供了新的思路。

NO是一种有害的大气污染物,通常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如火电厂锅炉烟气、汽车尾气等,NO去除在工业烟气处理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合成氨在工业上是一个重要的化工过程,氨气是化工生产中一种基础的化学物质,可以用来制备化肥、硝酸、炸药等,还可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传统的合成氨方法主要是哈-伯法,但此过程在高温高压下才能进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电催化氮气还原合成氨可以在常温常压下进行,但是由于氮气分子非常稳定,氮-氮三键难以断裂,面临着低活性和低选择性的难题,难以得到实际应用。鉴于此,该团队提出将烟气中的NO电催化还原合成NH3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研究人员首先考虑了数十种不同的NO还原反应路径,发现NO还原在热力学上比N2还原和析氢(竞争反应)都更容易进行。此外,研究人员通过基于描述符的方法筛选出最优的过渡金属催化剂—Cu,电催化动力学计算表明,在Cu(111)表面上,NH3在不同的还原产物(NH3、H2、N2O和N2)中的生成能垒最低。NO电催化实验表明,Cu和Pt具有相近的氨气产率,但是Cu的选择性更优。相对于Cu Foil电极,Cu Foam由于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使催化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在电压为-0.9 V时,可得到517.1 μmol/(cm2.h)的氨气产率和93.5%的法拉第效率,且具有100 h运行稳定性。这是目前在电催化合成氨中得到的最高的氨气产率和选择性,氨气产率更是达到了传统热催化合成氨产率的量级。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NH3生成全部来自于NO还原。最后,通过微观动力学模拟计算了NO还原的TOF理论值,随着电压的改变,这与实验上的氨气产率呈很好的线性关系,证明了NO还原机理的正确性。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以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项目等的支持。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