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组乙烷非氧化脱氢制乙烯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理论催化创新特区研究组(05T8)肖建平研究员团队与浙江大学肖丰收教授和王亮研究员团队合作,在乙烷非氧化脱氢制乙烯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乙烯和丙稀等低碳烯烃是现代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通过低碳烷烃脱氢,有望实现页岩气直接生产低碳烯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深入理解非氧化脱氢反应的机理,对提高催化剂性能和指导催化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金属Fe曾经被用于上述反应,但是存在严重积碳问题。在本次研究中发现通过分子筛S-1改性的Fe-S-1具有非常好的活性和抗积碳能力。理解FeFe-S-1的差异,以及从理论上统一金属和分子筛催化剂上的不同机理,显得非常重要。此次研究通过两个维度的描述符(*C2H4*H的吸附自由能)构建了反应相图,统一了不同的反应机理,为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方向。



图注: (a-d) 二维反应相图、(e)反应能垒、(f)理论与实验乙烯收率的比较。

总体而言,金属催化剂PtPdPtSn的本征活性(转化率)受反应第一步乙烷脱氢(R1)的限制,而Fe位于R1R3(乙烯脱附)和R4(氢气脱附)的交点处,即Fe的催化性能会受到上述三个步骤的同时影响(如图b)。对于沸石S-1改性的催化剂,Ni-S-1Cu-S-1的速率限制步骤是R4,而Fe-S-1恰好位于R1R4的交界处,其相对较弱的H*吸附使得更容易生成氢气和脱附。另外,从图a可以预期到Fe应具有很好的本征活性(热力学)。然而,因为CxHy的覆盖率过高而失活,从而导致积碳和较低的乙烯收率。本次研究通过微观动力学模型完美的从理论上统一了金属和分子筛体系的反应收率(如图f)。

相关成果发表在J. Am. Chem. Soc.上。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先导B项目和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等研究经费的支持。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